热点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25-07-11 19:57:55
(资料图片)
数字技术具有跨领域、跨层级、跨部门的特点,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提供了技术可能。此外,数字技术能够克服超大国家民主运行中的规模难题,降低民主运行成本,扩大民主参与度,更加敏锐准确地回应民意。但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对民主实践发展也产生了潜在挑战与风险,例如隐私泄露对民主质量的损害、数字鸿沟引发的民主参与问题、算法异化对民主生态的破坏、技术失灵产生的民主悬浮、技术盲从引发的民主对象的主体性丧失及信息茧房引发的民主圈层化困境等。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以人民为主体,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新型现代民主政治。在数字时代,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核心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空间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多数与少数、效率与公平、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五对关系。
第一,理论与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如何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从理论迈向更广泛的实践,是检验人民是否真正当家作主的重要维度。在社会科学的研究当中,学术理论通常是滞后于实践发展的。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领域中,理论阐述相对完备,如何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从一般理论走向实践、从典型案例迈向更广泛的实践,是数字时代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应然”走向“实然”的关键步骤。
第二,多数与少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中,如何在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前提下,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并通过协商找到最大公约数,往往具有一定难度。例如,以业主群体老龄化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为例,老年群体是多数群体,青年业主反而变成少数群体。但当这个小区的租户出租比例较高时,网络空间便成为其协商的主要载体,多数与少数群体的界定及其最大公约数的探讨也更为复杂。
第三,效率与公平。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民主实践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民主实践中的效率问题更容易解决,但如何实现公平、如何切实地吸纳与反映民意,尤其是网络空间中的民意,成为民主实践中的一大挑战。
第四,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西方民主更多侧重于“程序民主”或“选举民主”。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注重程序性的民主,更注重人民民意的实现。
第五,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中国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结合中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已有很多探索,例如,“十五五”规划编制中的网络参与、人民建议征集、市民热线与市长信箱等。但与此同时,如何更好地推动民意表达,如何更好地吸纳民意并进行有效反馈,仍然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只有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不断结合与交互中,实现互补性、互动性与融合性,才能共同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作者为张兰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标签: [db:关键词]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