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法律

当前热点安徽合肥:一路向“新” 奏响高质量发展时代序章

热点 来源:央视网      时间:2025-07-09 12:02:14

央视网消息(记者 张宣剑)从“江淮小邑”到“双万之城”,近年来,合肥始终在新的时空坐标中寻找新的突破。当“科创”的曙光“破晓”在巢湖之滨,合肥这方创新天地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序章。

“科里科气” 绘就全域旅游新画卷


(资料图)

2024年合肥市常驻人口1000.2万人,GDP1.35万亿元。作为一座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之城,近年来,合肥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三河古镇景区

“现在来三河古镇玩和以前不一样了,体验感很新奇,乘着游船不仅可以听到悠扬的民间小调,还可以看到科技感十足的水帘画幕”游客李乐说。如今,在合肥市区内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三河古镇内,游客们有了更加现代化科技感的体验。

自2023年以来,古镇利用全域旅游提升对景区的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升级。完美融合声、光、电等体感元素,为游客带来一场水幕交融、时空穿越的3D全浸式震撼灯光秀体验。科技赋能打造都市圈夜游会客厅,进一步提升了景区品质与形象。

不仅如此,在合肥,游客可以通过手机APP、官方网站等渠道,轻松获取旅游信息、规划行程,享受便捷的旅游服务。智慧景区的建设,更是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享受到智能化带来的舒适与便捷。

“科里科气”的深度体验,让合肥科创科普游成为文旅最亮眼的招牌之一。近年来,合肥市大力培育研学旅游基地、工业和科技旅游示范基地,多方联动、凝聚合力,共同推动科创科普游成为全市“第一游”。

记者了解到,2024年10月,合肥市以“科技创新看合肥,科普研学到合肥”被中国旅游研究院评为“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标杆城市”,科创科普游省外游客占比由过去的5%提升到17.5%。

巢湖岸线鸟飞翔

“虽然离市区挺近,但生态环境特别好,在这里可以远离城市喧嚣,有种世外桃源的惬意舒适。”游客张翔说。

作为“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俨然已成为合肥最好的生态名片。在这里,环湖大道两侧水天一色,各类珍稀鸟类栖息在此,生态美景令人沉醉。不仅如此,沿着巢湖岸边往东,江淮侨乡六家畈打造特色淮军IP,讲述淮军儿女保家卫国的英勇故事。

2025年,合肥坚持“科技驱动、生态筑基、文化赋能、城乡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构建“一湖一城一园一山一河一廊”全域旅游格局,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力争接待游客突破1.6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200亿元,建设安徽省文旅枢纽城市取得阶段性成果。

如今,合肥创意文化产业进入到新阶段,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催生出新的发展契机。

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围绕“交互融合”“数字科技”,合肥文化消费新场景不断解锁,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文化空间层出不穷、工业遗址改造升级、产业园区上榜“国字号”……

李鸿章故居、三河古镇、包公园、逍遥津……从外立面改造,到挖掘内涵、融入新技术,这些彰显合肥地域特色的人文景点也再次更新升级,成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根据地”。

未来,合肥将继续以创新为笔,绘就全域旅游的新画卷。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文化创意、坚持绿色发展,不断提升文旅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共同推动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创新引领 塑造产业“新地标”

走进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内,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的机械臂快速飞舞着。在这里,仅需98秒就能完成一辆汽车四扇门的安装。    

去年以来,一批新车发布上市,因它们的诞生地都在合肥,引发广泛关注。据悉,合肥已汇聚江淮、比亚迪、蔚来等6家整车企业,以及300余家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基地。

不仅如此,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也成为合肥远近闻名的产业地标。目前,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6%、5年提升10个百分点。

近年来,合肥扎实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

维信诺新型显示产业“超级工厂”

在新型显示产业,合肥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显示面板制造的城市,已集聚京东方、维信诺等一大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年产值超千亿元。2023年9月,赛迪顾问发布的报告中,合肥荣登“中国新型显示十大城市”名单榜首。

如今,合肥以“无中生有”的魄力,瞄准量子科技、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在未来产业布局中抢占先机。

在合肥,有一条“量子大道”,这里汇聚了国仪量子、问天量子、本源量子等众多科技企业,覆盖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多领域。

随着低空经济爆火,合肥又把目光投向了天空。去年以来,合肥先后出台《支持低空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关于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围绕技术研发、适航取证、场景拓展、标准制定等,“真金白银”扶持低空经济产业。

目前,合肥已集聚低空经济企业突破200家,组建了低空经济电池能源、飞控系统、适航三大研究院。

如今,合肥市紧扣“创新”核心,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全方位构筑产业新体系,以创新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这座将创新融入血脉的城市,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产业向新、向高、向未来迈进。

“科创”沃土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今年1月,位于科学岛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传来喜讯,成功实现上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刷新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的世界纪录。

“小太阳”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

在合肥,令人瞩目的原始创新成果还有很多。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刷新纪录、“天都”双星成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

去年以来,一系列极具前瞻性、引领性的“合肥造”重大成果相继问世,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依托科学岛,在合肥滨湖科学城的西北角,未来大科学城建设如火如荼,大科学装置加速“崛起”。

现在,已有、在建和预研的大科学装置共计13个,其中9个布局在未来大科学城。在这片1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在布局建设包括先进光源“大眼睛”、雷电防护“金钟罩”、紧凑聚变“小太阳”等一批大科学装置项目,引领这座城市向着世界科技前沿大步迈进。

在科技成果转化这条道路上,合肥是科学家们最好的“陪伴者”。如何才能让蓬勃涌现的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合肥给出答案:组建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全链条开展成果发现、挖掘、策划、转化和服务;开展全链条、全流程、常态化的成果转化服务,为科技成果“量身”打造转化路……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和堵点,合肥构建的“大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成功入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目前,合肥市已建设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近300家,其中国家级65家,同时加快培育一批高能级、卓越级孵化器后备梯队。这些孵化器培育出的一大批企业,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同时,合肥市打破传统融资的壁垒,聚焦科技型企业首贷、信用贷等需求方向,主动前移金融服务,通过设立专营机构、打造基金丛林、创新金融产品、实施“共同成长计划”等创新举措,推动金融服务从“看资产”转向“看未来”。

合肥还首创“两张场景清单”,一方面释放城市场景资源与机遇,另一方面为本地优秀场景能力做推介、找市场。自合肥实践以来,“一张机会清单、一张能力清单”几乎已经成为各地启动场景工作的标配。

2024年,合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4%,居省会城市第2位。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600户以上,总数突破1万户、三年翻一番,合肥主要创新指标稳居省会城市第一方阵。如今,科技创新已嵌入了合肥的城市基因,也成为其最独特的城市气质。

标签: [db:关键词]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