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0-08-27 11:00:39
地处闽北的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是全国首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杉木遗传改良,终极目标是良种推广与产业化应用。如何让越来越多林农成为良种造林的受益者?60多年来,洋口林场通过科技扶贫,从绿一片荒山到富四方百姓,走出一条建设生态文明和脱贫攻坚相互促进的路子,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
顺昌县建西镇谢屯村村民祖基权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长期以来,他在村里种水稻、种蔬菜,打些零工,年收入约1万元,除去家庭日常开销和孩子上学费用,所剩无几,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甚至要借钱过日子。
2006年,祖基权向洋口林场购买了杉木良种,种在自家农田里,起初只种了两亩,“比以前种田效益高了”。2009年,尝到甜头的祖基权与林场签订育苗合同,扩大种植面积,一跃成为当地有名的育苗大户。现在,祖基权家的10余亩苗圃,每年可育苗40多万株。去年,祖基权经营繁育杉木良种的收入达到约10万元。
前两年,祖基权拆掉老房子,盖起了一栋三层小洋楼,日子越过越红火。像祖基权这样和林场合作的育苗大户在顺昌有10余位,带动增收的村民有100多户。
洋口林场种苗科科长李勇介绍,为扩大良种红利,洋口林场通过“林场+基地+农户”、委托农户育苗模式,与林农建立深度连接。
据悉,洋口林场在洋口镇、建西镇委托农户每年育苗500万株,解决了40个就业岗位。同时,林场在建西镇际会村溪边租赁成片闲置农田,雇佣当地60多名农民,承担每年800万株杉木良种苗的培育任务,林场出技术、出材料、包销售,带动参与林农人均年增收5万多元。
除了合作育苗,洋口林场在实施营林生产、木材生产、林业科研等过程中,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岗位和就业机会,助力农民增收脱贫。
洋口镇道吴村村民郑安忠就是其中的一位。郑安忠2008年起到林场工作,刚开始就是“打小工”,整地、除草、打药、施肥,一天收入30元,一年收入8000—9000元。这几年,他还能做些苗木扦插等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一年能赚4万—5万元。如今,以前种一年田也只能解决全家温饱问题的郑安忠在顺昌县城买了一套商品房。目前,道吴村有约50名村民和郑安忠一样在林场工作。
福建省林业局副局长林旭东说,近年来,林场通过合作经营,吸纳村集体分散林地近8000亩,每年为周边村民提供营造林生产、种苗生产、森林保护等各类就业岗位1200多个,增加村民务工收入近1800万元,有力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刘丰)